哥林多前书背景
哥林多城市
![[static/imgs/colinth.png]]
地理位置优越
哥林多(现在是科林斯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港口城市,亚细亚省的省会城市。位于连接希腊北部和南部的地峡上,靠近爱琴海和伊奥尼亚海,因其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使它成为一个东西方贸易的枢纽,哥林多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旅客,为其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且风景优美,气候适宜,交通便利,导致了旅游业发达,与罗马政治中心不同的是,哥林多更像是帝国的经济中心,新约时期人口大概40万,城中有可容纳17000多人体育场(除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当时希腊世界第二大的运动会就在哥林多城举行),还有音乐厅等娱乐设施,是罗马达官贵族的娱乐休闲第一去处,也是当时罗马帝国度假的不二之选。
文化底蕴深厚
他也是希腊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城市之一,城中的人爱好追求智慧、哲学(也就是都是喜欢读书的人,知识和文化水平很高),他们是最早实施民主制的城邦,城中设有议会,也就是由一群被选出来的人管理、统治一座城,所以政治宽松,文化包容,是任何人来了就不想走的一座城市。
宗教多元多样
所以其中的人群也多种多样的,其多样程度甚至超过罗马。人群的复杂也带来了各样宗教的混杂,主流是来自希腊的异教,其中异教徒的神庙会设立庙妓,他们认为通过性行为可以沟通神明,并且希腊文化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壤,雅典斯巴达就在其附近。
哥林多教会
教会的建立
哥林多教会,是保罗第二次旅行布道的末期时所建立的。(徒18:1-17)哥林多教会初次建立时,靠近犹太人的会堂,是犹太人会堂的邻居。(徒18:7)后来连管会堂的都信了主,这让不信的犹太人嫉妒心大起,多次向亚该亚省长(哥林多城市所在的省)控告、殴打保罗一行人,但保罗依旧蒙主保守在那里住了多日,坚固教会。
写作的背景
后来第三次布道,再次路过加拉太,弗吕家,靠近马其顿一带时,可能风闻同工所传来的教会问题,因此写了多封书信。哥林多前书,其实是第二封书信。哥林多后书,可能是第三封或者第四封书信。其他的已丢失在历史中。
书信目的与地位
蒙圣灵保守流传下来的,这封教牧书信对当今教会的实践意义不言而喻。 当神的福音进入罪恶的世界以后,必然会产生冲突和矛盾,信徒的生活会有挣扎与张力。 所以,这封书信也是有关于三处冲突和矛盾的指南,几乎涵盖了教会与信徒的方方面面。
第一处是个人的,信仰与生活的冲突
关于“一个蒙恩的罪人”如何持守圣徒的身份。
第二处是对内的,个人与教会的冲突
关于“不同文化的群体”如何持守教会的合一。
第三处是对外的,教会与世界的冲突
关于”面对世界的潮流”如何持守教会的圣洁。
从另一方面来看,城市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哥林多城又是城市中的翘楚,是经济最发达、娱乐最丰富、且最有文化底蕴的希腊之城,如果福音既然能在哥林多城深根,那么对于如今任何城市中神的教会如何发展成长的问题而言,都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这是关乎历世历代中的每个圣徒和教会如何在神的心意中待人处事的书信,也是他在新约书信中的独特的地位。
经文导读:
问安(一1~9)
这处经文是哥林多前书的前言,但使徒的用词是很有讲究的,因为当时的纸墨不便宜,且联系不方便,所以他们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仔细斟酌的。这卷书的主题是处理教会结党纷争的问题,所以一开始保罗就做了铺垫。
1-3节:
首先点明了他们圣徒的身份,一群乌合之众的罪人,在教会分党相争,但是保罗却称他们为圣徒,这是一个挑战,也就是说保罗要求他们行事为人与圣徒的身份相称。然后保罗不止点出一处教会,还点出各地的众教会,并说,基督是他们的主,也是我们的主。(为教导大家的合一买下了伏笔)最后是提到了恩惠、平安。也就是你们都是领受恩典的一批人,在主里原来没有可以自夸的地方。这既是保罗的盼望,也是对哥林多人的提醒。
4-9节:
4节的恩惠:得救的信心。在6节中有进一步的说明。
5节指的是恩赐,在7节有进一步的说明。
保罗为他们的信心和恩赐向神献上感恩,他们虽然生活在一座罪恶之城,但是信心却没有软弱。反而各样的恩赐才干都全备。
8-9节是神所赐下这信心与恩赐的目的,是为要我们等候耶稣基督的日子,而非因为恩赐不同分门别类,自夸以至于彼此相争。我们会经常注目于个人的恩赐能力与大小,会在暗中相互比较,甚至起嫉妒的心,但是却忽略了,恩赐的作用是为了服务于主的教会的,是为了是他人得益处的,为了让教会更好的等候主来的那日。现在基本上很多教会是没有这样的预备和把握的,如果主现在降临,我们要反思的是,你预备好了吗?
不可分党自夸(一10~31)
所以,有了以上真理方面的铺垫,保罗虽然直入主题也没有那么的突兀,让人没有准备。要注意的是,这段话是个大主题的开头,一章结束并不代表话题的结束,我们会看到后面不断地重复、巩固、加强这个主题。
这段经文中,保罗先借着“耶稣基督的名”劝勉,最后点出“夸口的要指着主夸口”,可以看到保罗劝勉和做的是完全一致的。一个“为着主的名”,一个“指着主夸口”,所以他在这里也为2章提到属灵的智慧——十字架埋下了伏笔。
这里分享几个关键词: “一样的话”,并不是代表教会里只能有一个声音,不能有不同的意见的意思。这里的“一样的话”其实是“大家都说为主名的话”的意思。这是真正一样的话。教会从来不是“一言堂”,初期建立开始使徒之间就有不同的意见和分歧!但只要在基督里,那么我们就是合一的,哪怕意见有分歧,但这都是为了教会好,为了主的名好,没有私欲的成分,就没问题。保罗在这里斥责的“分党”,就是因为私欲,为了自己的利益、权利而说话,凡不是在基督里的,那就是“多”;在基督里的,那就是“一”。所以,保罗要求,要放下私欲,舍己,然后彼此合一。
属保罗、属亚波罗、属彼得:这些都是当时代教会有影响力的人物,是大家所追捧的对象。就像我们喜欢听唐崇荣的,会说我是唐崇荣派的一样;喜欢寇绍恩的,会说我是寇绍恩派的一样;喜欢哪个牧师,那就是哪一派的。这是非常危险的事,因为人心都是倾向于抬举人的权威,但是过于抬举人会抢夺神应得的权威和荣耀。甚至会因为骄傲和罪,开始彼此分门别类,互相瞧不起。所以保罗接下来要澄清自己的立场,放下心中爱慕的牧者,仰望那位耶稣基督。
属基督的: 这类人不是最属灵的一批人。他们常常高举自己的感动,超过其他的圣徒。很多人经常认为自己是主眼中最独特的一个孩子,是主唯独宠爱的一个孩子,他们觉得自己和主之间经常会有一个“热线电话”,经常在教会中宣称自己领受了主特别的启示,或者做了一个异梦。这类人要小心,因为感动、启示、异梦、异象是要与圣经真理、与教会肢体的感动互相印证的。当没有人接受他们所说的时候,又会自哀自怜,孤芳自赏,把自己置于圣徒群体之外,这样就很危险⚠️。有的人会高举自己的方言的恩赐,其实也是出于这样。保罗的用意是希望圣徒之间彼此顺服(弗5:21)。
受洗: 初代教会的使徒往往会极力避免直接给人施洗,他们知道这样会跌倒人。包括彼得在哥尼流家传福音后,也是吩咐他人给他们施洗。他们对属灵的职分和职责是相当重视的,不会随意乱来,免得混乱主的教会。
智慧: 保罗在这里提到的智慧,是世上的智慧。我们要承认的是,信耶稣大部分还是穷苦人。偶然有地位、或者有名望、或者有财富的人信耶稣,那么我们也要为他感恩。但是更多的情况是,相信耶稣更多的是穷苦人,需要帮助的人。福音从来不是在富裕的、宽松的环境中复兴,反而是在逼迫中,在苦难中得到更大的复兴和传播。所以不要看不起自己教会的老年人,妇女和孩子。他们正是需要帮助的人。很多人说,中国的家庭教会不健康,没有青年人,都是老弱病残的多,有些教会的领袖因此就感到很着急,然后在城市中拉年轻人,向他们传福音,把教会中老年人会唱的赞美诗换成新潮的,引进电声乐队等方式。确实引来了不少年轻人,效果不凡,但是原来的那批老弱病残就很不习惯,感觉跟不上大家的节奏,慢慢的也会流失。所以这也是值得反思的一个现象,保罗的立场是,我们要持守我们已经拥有的羊群,要尽量保证他们一个也不失落。不要过度的寻求世上的智慧和潮流。
再一个,我们经常追求世上的智慧,我们看到世上的名流信主后,心中有个莫名的得意,好像基督教也可以扬眉吐气了。我们看到哪个明星信主,就在朋友圈马上转发,每个群里发一遍;看到哪首诗歌上春晚了,我们也马上转发,巴不得所有人都知道;哪句圣经被科学家引用了,一样打了鸡血一样兴奋。但是这样的行为恰恰是与真理反对的,是与神的智慧相反对的。
因此,这段经文给我们的提醒就是:当我们高举人的时候,高举世上的智慧的时候,高举世上的名流来证明福音的时候,就是站在了福音的对立面了。
犹太人求神迹,希腊人求智慧: 这里描述了两种不信的人,有的人会说,“让你的神出现在我面前我就相信”;有的人会说:“上帝能不能创造出一个他举不起来的石头呢?” 这类人就不要与他们争论他们的提议,也不要妄图说服他们,只传耶稣基督并他定十架即可。
神又使他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 倪柝声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基督教的信仰的本质是好人下地狱,坏人上天堂。”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是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呢?”他说,“那是儒家思想。”
所以,基督教的信仰就是那一个真正的、唯一的好人为我们下了地狱,然后把他的好分给我们这些坏人,让我们这些不配的坏人上了天堂。所以,夸口的理当指着主夸口。